我国加入国际公约20载,非遗保护成果显著。
发布时间:2025-09-05

我国非遗保护二十载硕果累累

赋能非遗传

自2003年加入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》以来,我国在非遗保护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。非遗,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财富。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中,我国坚定不移地通过政策制定、技术创新和文化传承等途径,守护着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。今天,我们就来回顾我国在非遗保护方面取得的辉煌成果。

政策引领,与国际接轨

自2003年起,我国积极落实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》,开启了一系列非遗保护工作。国家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,建立非遗名录体系,全面提升了非遗保护的制度化水平。国内层面,文化部颁布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》,为非遗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。与国际接轨的努力,不仅体现了我国在文化遗产保护上的坚定决心,也促进了国际交流合作,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贡献了智慧。

多方协作,共推非遗保护

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,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非遗保护工作。各级政府部门、专家学者、非遗传承人、企业和社会团体等多方力量形成合力,共同推动非遗项目的保护与发展。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,将非遗项目与特色文化旅游相结合,为地区经济注入新活力。社会资本和企业参与,也为非遗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。

技术创新,赋能非遗传承

技术创新在非遗保护中发挥着关键作用。数字化技术的应用,使得非遗项目得到更广泛的展示和传播。通过数字化档案、三维扫描、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,不仅能够精准记录非遗项目的独特性,还能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全球共享。例如,数字化茶文化项目通过在线虚拟展示和互动平台,让更多人感受中国悠久的茶文化。

典型案例:昆曲的复兴

昆曲,作为中国戏曲艺术的瑰宝,曾一度面临失传的危险。在国际公约的推动下,昆曲文化得以全面复兴。国家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昆曲艺术团体,鼓励学校开设昆曲课程,让昆曲走进校园。同时,借助现代科技,昆曲表演和传承项目在流媒体平台上进行在线直播和推广,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和学习这一古老艺术。

总结

过去20年,我国在非遗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,不仅提升了文化自信,也为全球文化保护事业提供了宝贵经验。在政策、技术和多方协作的支持下,我国的非遗保护事业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,为人类文化多样性作出更大贡献。